新闻 评论 机构 信用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资讯 > 财经要闻 > 国际 > 正文
分享到:0

全球经济复苏下暗藏三大风险

www.dljrw.com  2021-10-21 09:12:21    来源:新浪财经    

  距离2021年结束仅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正在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冲击中逐步复苏。尽管当前全球整体经济的复苏可喜可贺,但与此同时,不平衡的复苏态势在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表现得愈发明显,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政策权衡更趋复杂和微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预测中,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7月时的6%下调至5.9%。受到供应链限制等影响,近期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遭遇挑战。在发达经济体中,IMF将美国2021年经济增速预期从7月时的7%大幅下调至6%。而在疫情的影响下,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前景也已经变得更为黯淡。

  当前,全球经济在迎来复苏的同时也暗藏着三大风险因素。首先,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持续传播以及新冠疫苗接种的不均衡。尽管相比于2020年,当前全球经济已经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明显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正在危害着脆弱的经济复苏。

  全球经济早已紧密连接,一旦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反复,势必将影响人员的自由流动,对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冲击,从而进一步给全球贸易以及供应链带来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接种变得更加重要。目前,在发达经济体中,已经有超过60%的人口完成疫苗接种。然而,在低收入国家中,仍有约90%的人口没有接种疫苗。不同经济体之间疫苗接种的明显差异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环节。因此,推动弥合疫苗“鸿沟”、提高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依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政策之一。

  其次,是在供应链扰动下,全球通胀水平的持续抬升。今年年初以来,包括芯片、粮食以及能源的供应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供应链失衡,海运物流等领域成本均有所上涨。与此同时,伴随着需求的回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全球通胀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上升迹象。近期,以天然气和原油为代表的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飙升,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的上行压力。

  根据IMF的预测,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通胀很可能在2022年中期之前回到疫情发生前水平。但与此同时,IMF强调,对于通胀前景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不同经济体之间的通胀前景差异也是巨大的。尽管当前全球通胀水平并未达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地步,但若通胀水平继续快速上行,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大,进而阻碍经济的复苏。

  最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改变带来的风险。为提振经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部分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实施了超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从实际情况看,得益于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在这场疫情的冲击中,积极的刺激政策及时安抚住了市场情绪以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为全球经济后续的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为全球经济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系统面临的不稳定性风险。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非常规货币政策终将走上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如何在不阻碍经济复苏以及造成金融市场过度波动的情况下,恰当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降低改变政策带来的风险,在支持经济复苏以及货币政策正常化之间找到平衡变得至关重要。

  当前,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美联储后续的货币政策路径上。从目前的情况看,美联储将在11月开始缩减购债已被市场纳入预期,而美联储何时将开始加息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普遍担忧,通胀水平的上行将促使部分经济体央行提前加息。另外,当前,全球债务水平仍在不断攀升,若利率上升,将显著增加债务负担以及融资成本。与此同时,过快退出支持政策,将令信贷快速收紧,进而增加金融系统以及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复苏之下暗藏着风险与不确定性。而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减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供应链中断压力持续、通胀水平仍在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在应对不断发生的风险的同时,继续促进经济的复苏。

分享到: 更多
大连金融网声明:频道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融观点
评论排行
合作媒体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33号环球金融中心6L
邮编:116011 电话:0411-83729593 传真:0411-83729593
备案号:辽ICP备12001767号-1
版权所有:@ 2010- DLJ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连金融网